欢迎访问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网站!
| | | | |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3-02-28 17:35 |
2月下旬,身为退役军人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建伟在合肥、池州两地跑,忙着准备向全国两会提交的建议,2月10日,他还作为“安徽最美退役军人”接受省里的表彰。
王建伟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党委书记。霄坑村山多地少,茶叶是霄坑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资源。近年来,在王建伟的带领下,霄坑村探索“协会 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茶产业,村中昔日难成气候的制茶小作坊,蝶变成了现代化茶业企业,茶叶品牌也越叫越响。
王建伟说,自己能带领乡亲们打造霄坑村茶叶品牌,取得今天的发展成绩,得益于这些年的人大代表履职经历。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王建伟首次参加全国两会就深受触动。他说,在参加代表团审议和聆听代表建议时,听到不少代表提出“要整合资源、统一品牌、做优产业”。这次经历,解开了他心中关于“霄坑村茶叶怎样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的困惑。
去年,王建伟申请的将霄坑绿茶纳入安徽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获得批复,为当地茶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谈起自己的经历,王建伟说:“我是从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走出来的一名老兵,1987年退伍的时候,池州地区刚刚复建不久,百业待兴,考虑到老家需要我,我心一横,放弃了在广东发展的大好机遇,也就回来了。”至今,王建伟都觉得当时回来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在他的努力下,霄坑村成了全国文明村。“这块牌子,全村人都感到骄傲。”王建伟自豪地说。
霄坑村平均海拔700米,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5000亩优质绿茶。之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一段时期内,村民们无序竞争、小厂林立,不仅茶叶品质参差不齐,也形成不了品牌效应,不能很好的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从发展村集体茶产业,到家家户户开起茶叶小作坊,王建伟带领霄坑村用茶叶铺出一条致富新路子。现在,霄坑村每年生产14万斤茶叶,年茶叶总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村民收入的90%来源于茶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
霄坑村山多,茶叶远近闻名。2008年,王建伟上任霄坑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两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力保护生态,大力发展茶叶经济,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2011年,“严禁毁林种茶,保护生态环境”被写进了霄坑村《村规民约》。“印了400本,一户一册。”王建伟对此记忆犹新。
在大力宣传和村民的齐心努力下,霄坑村的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村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2012年以后,农户90%的收入来自茶园,人均年收入不断攀升,一直到现在的1.8万元左右。霄坑村每年出产7万公斤茶叶,产值达到上千万元。
王建伟认为,保护好绿水青山就等于为村民们建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也是使命所在。他说:“让栽种茶叶树变成‘摇钱树’,是我们当初的梦想,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正因如此,心齐的霄坑村村民在建造村口门楼时,刻了一副对联:“以青山清水为本,走水保生态之路”。这是霄坑人的选择,也是霄坑人的信条。这几年,霄坑村声名大噪,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去年再次获评全国文明村。今年,王建伟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霄坑村走的都是“小而精”的路子,不搞大拆大建。“霄坑生态环境得来不易,还十分脆弱,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如果发展旅游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宁可不搞,也要守护好霄坑村的‘高颜值’。”王建伟说。
据悉,目前的霄坑村“吃农家菜、品有机茶、游大峡谷”一体化旅游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全市旅游的一个品牌,每年旅游直接和间接收入达300多万元,成为霄坑村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仅去年,村集体经济就高达80多万元。
这些年,霄坑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旅游实验基地”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特色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十五块国字号荣誉称号。